魚螈繁殖及致危因素
生長繁殖
魚螈生長緩慢,在飼養(yǎng)條件下每年平均增長3cm。雌體全長35cm左右成熟,4-5月在溪邊水平面上作 徑約10 cm的穴,產卵其間;卵數30個左右;卵徑8mm,外包膠囊,膠囊一端延長成絲,卵由膠囊的絲纏繞成團,雌體卷于卵團周圍以保護之。孵化后幼體即進入水中,藏于水底卵石之下,有時亦游至水面呼吸,比成體活動敏捷,起初取食藻類等浮游生物,逐漸捕食水生無脊椎動物;生長期相當長,全長達18cm始變態(tài)為成體,成體只捕食蚯蚓,在飼養(yǎng)情況下拒食其它任何食料。
1980年6月廣西醫(yī)學院生物教研室開始對16條100~160 mm的幼體進行飼養(yǎng),1981年5月有5條相繼完成變態(tài),飼養(yǎng)過程中部分由于病害(病因未明)死亡,剩下幼體3條和成體6條,尚未達成熟產卵。
致危因素
魚螈長期以來不為群眾所了解,且傳說芋苗蛇很毒,咬后沒有藥治,若吃了它連骨頭都被化掉,所以過去 沒有人當作食品等資源加以殺害。近年來由于生態(tài)失調和人類的濫捕殺害,魚螈的天敵(龜、鱉、蛇、鷺等)大量地縮減,故對魚螈的威脅也不大。主要是人口迅速增長,耕地嚴重的缺乏,農民極力向山地開荒,大量毀滅森林;各地林場把原始水源林代以針葉的杉、松樹林和農作物,斷絕土壤腐植質的來源,致使溪旁的坭土貧瘠,蚯蚓不易繁殖,間接影響魚螈生存;開荒之地引起水土流失,大雨來臨,山洪暴發(fā),一面把溪旁肥沃土壤沖走,一面替以山上流來的沙石,這樣就直接摧毀魚螈的棲所。近年來大量使用化肥、農藥,由于天雨使化肥、農藥流入溪中,水里的幼體立刻死亡,農藥隨溪水上漲淹沒溪邊隧道,成體也就遭到毒殺。森林毀滅引起干旱也是要因。
版權聲明:
本站所有文章和圖片均來自用戶分享和網絡收集,文章和圖片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,僅供學習與參考,請勿用于商業(yè)用途,如果損害了您的權利,請聯(lián)系網站客服處理。